目前分類:。囫圇吞棗手記。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May 27 Sat 2006 23:23
  • 摘句

『……藝術並不僅是畫圖而已,真正的畫會盈滿繪畫者的靈魂,不管持筆之人是誰。藝術並不僅是批評與諷刺,它們只是事實的一個面向。我要看到一個人的真實模樣,他既非善亦非惡,他既是善亦是惡,此外還有更多----細微的差別。對我而言,這種細微處的差別便是藝術的目的。』

『……在每個故事,每個事實的核心,我們都在尋求「人」本身。』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Gender , Symbolism and Praxis
Theoretical Approaches
Henrietta L. Moore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讀物 1998 A. Gell 《 In Art and Agency 》

Gell在此想要提出一種新的物質研究理論框架;首先,他以詞彙與關係的定義為出發點,闡述他的想法。就研究對象而言,必須先釐清所謂「作品」(“works of art”) 的觀念:在以美學為理論中心的物質研究中,研究對象是「藝術作品」,以作品的美學成就為討論分析的內容;但在人類學的物質研究中,「作品」則不是我們的對象,因為這個字眼具有排他性,討論的是只能以藝術理論來分析的純藝術作品,換言之,是以藝術來定義「物」;人類學討論的物是與人共融的物,關心的重點在於人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。所以Gell在技術上使用 “index” 這個字來取代 “object” ,就是為了強調其社會性的內涵。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  蟬鳴,是前天早晨當我關掉電腦準備上床睡覺之前聽見的聲音。印象中或許是今年夏天我在這個房子裡聽見的第一場大型蟬聲騷動,然而過去我總在幾月幾日聽見這樣的喧嘩呢?已經沒有一點印象;不整理,記憶所以更趨危脆。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MAGIC, PERFUME, DREAM
Alfred Gell 1977
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讀物 Joan Copjec
   “ The Orthopsychic Subject : Film Theory and the Reception Of Lacan ”
   in 《Read My Desire》pp. 15-38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今天讀到這段:


  『唉,要是我能動手寫就好了!可是,不管我在什麼條件下開始寫作(就像我開始打算不喝酒,打算睡午覺,睡好覺,養好身體一樣),在狂熱的、井井有條和興致勃勃的情況下寫作也好,或為寫作而取消散步,推遲散步,把散步當作一種獎賞,身體好的時候每天寫一小時,身體不好不得不待在家裡時也用來寫作,總之,我作了種種努力,可結果注定是一張隻字未寫的白紙,就像變紙牌戲法,不管你事先怎樣洗牌,最後注定要抽到魔術師迫使你抽的那張牌。我被習慣牽著鼻子走,習慣不工作,習慣不睡覺,習慣睡不著。習慣無論如何是要得逞的。如果哪天我不違抗習慣,讓習慣從偶然出現的情況中找到藉口,為所欲為,那麼這一天我就能馬馬虎虎地過去,不會遇到太多麻煩,天亮前還能睡幾小時,還能讀幾頁書,酒也不會喝太多;可是如果我違抗習慣,非要早點上床睡覺,強迫自己只喝水不喝酒,強迫自己工作,那麼習慣就會大發雷霆,會採取斷然措施,會讓我生病,我不得不喝更多的酒,兩天都睡不著覺,甚至連書都不能看了,於是我決定下次要更合乎人情,也就是對自己更沒有節制,就像一個遭到攔路搶劫的人,因為怕被殺害,索性讓人讓人搶光算了。』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◆ The Artist’s œuvre

    Alfred Gell從藝術史的角度,提出 “The Artist’s œuvre” 的概念。所謂的œuvre,指的是成名藝術家的完整作品,所以在原意中,為某一件畫作所作的練習、草圖,都不算在œuvre的範疇;Gell在此要提出他自己對這個字的重新定義,œuvre不只是單一一件完整的作品,而是一個藝術家所有作品的總合,其 “完整” 不只在於一件成品的完善,更在於所有作品累積起來,能夠替現一位藝術家整體藝術生命和思想的寬廣度和豐富度。
Gell強調,藉由這樣的œuvre,我們能夠順著時間的軸,緩緩理出藝術家思考的脈絡,滲透他意識與認知的發展過程,這時候的œuvre,就是藝術家的 “extended mind” ,是其心靈的外在體現,像之前說過的:人在物之中,得以將自己完整實現。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讀物 :
Gender , Sexuality and Marriage:
a Kaulong model of nature and culture
by Jane C. Goodale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◆ 書寫世界

巴特和沙特一樣,花了很多心力界定書寫者 ( writer ) 的角色----他和歷史的關係為何?他的任務何在?為了確認他在歷史上的地位,書寫者能夠做什麼?

在神話學的結論中,他提出身為寫作者 (writer) 以及神話學者和社會之間的關係,介於 “意識形態化” (ideologizing) 和 “詩化”(poeticizing)。前者指的是:使物體與物 (objects and things) 之間,被文化所預設的連繫永存,假定一種完全先於歷史的真實 (to posit a reality which is entirely preamble to history);後者則推翻我們的預設,並假定一種最終不可深入探查、不可化約的真實。 後者將引發讀者創造性的思考與行動。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◆ 意義的神話與政治生產

他在神話學中闡述現代社會如何利用神話,將社會決定的意義偽裝成自然形成的,並藉此將世界維持在符合布爾喬亞階級利益的狀態;每一件被宣稱為普同和自然的的事物,都變成文化和歷史決定的,所以神話,可以在任何地方被發現。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羅蘭巴特的作品,可以被分為四個時期。

第一個時期,他和Merleau-Ponty一樣,受到馬克思主義和沙特的存在主義影響,討論的主題是寫作、歷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;這時的代表作品包括《Writing Degree Zero》、《Michelet》、《The Mythology》。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
M. Taussig
PHYSIOGNOMIC ASPECTS OF VISUAL WORLDS
in 《Mimesis and Alterity : 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》

berry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